湾企服科技创新平台

4000-1222-30

18929555188

尊重科学战疫魔 科学救治成利器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尊重科学战疫魔 科学救治成利器

 

 

  方舱医院在战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图为2月22日,临时改造成方舱医院的武汉体育中心。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防疫复学两不误。2020年全国高考前,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的学生有条不紊地备战。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战疫中,核酸检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图为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做核酸检测实验。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疫情加速非接触式服务升级。图为深圳民警使用无人机携带二维码,方便车辆扫码报备。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智 尊重科学 精准施策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进入地铁站或商场时,无需停留,智能感应测温系统就能实时监测行人体温;快速研发并投入市场的有机硅烷口罩等,可连续使用7天以上,“一罩难求”窘境大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这些生活改变的背后,处处可以看到科技的影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广东始终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

 

  从研发“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信息专报系统”实现全省病例信息准确及时报送和研判,到对不同类型患者进行分类收治、啃下重症救治“硬骨头”,再到迅速启动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等五大主攻方向科研攻关,科学技术成为广东战“疫”的硬核支撑,政、产、学、研、医、检共同奏响科技战“疫”协奏曲。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科学研判 分类收治

 

  疫情突如其来,发展迅猛。广东迅速行动,迎击疫魔!广东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省委主要领导挂帅,成为广东疫情防控科学决策的“大脑”。

 

  唯有科学研判,方能精准决策。

 

  疫情初期,人们对疫情产生恐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对病毒本身有太多未知。战胜疫情,必须要对全省疫情形势和患者状况有着全面掌握和科学研判,画出清晰的“作战图”。

 

  “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信息专报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研发出来。

 

  “打开这一系统,不仅能掌握全省收治病人的情况,而且能实时分析病例病情变化。”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巡视员刘冠贤介绍,从海量的救治大数据中,医疗救治组不断开展科学研判,为救治策略提供参考。科学的信息系统成为指挥战疫的利器。

 

  唯有科学研判,方能高效防控。

 

  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假阴性”、复阳患者……疫情发生以来,一个个新名词不断为人们所熟悉,令人感叹:新冠病毒太“狡猾”了!

 

  面对敌人,从疑似到确诊,从收治到出院,广东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分类收治,建立“管理闭环”。

 

  为尽早发现疑似病例,一场全省大筛查在全国率先开展。广东建立发热门诊立体式排查体系,从“三必查”扩大到“全筛查”,并率先将CT项目纳入新冠肺炎筛查。

 

  为全力救治确诊病例,广东制定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十条措施”,从强化病例首诊医师负责、成立病例预警研判小组、中医药辩证施治等十个方面,指导定点医院治疗。

 

  为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广东要求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后2小时内网络直报,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无症状感染者在医疗机构单间隔离,执行与确诊病例相同的出院标准,出院后集中隔离观察并进行2周跟踪随访。这些经验做法被国家采纳并推广。

 

  特色方案 精准救治

 

  3月3日10时许,90岁的李光(化名)挺过了最凶险的时刻,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顺利出院,成为广东年龄最大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之一。成功救治的背后,是该院骨干力量组成的医护团队与病毒近一个月的“拉锯战”。

 

  疫情紧急,生命至上。为确保全省各地患者能够得到便捷优质的救治服务,广东按照“四早四集中”的救治原则,将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于30家省级定点收治医院。覆盖全省的定点医院体系成为“救治主力军”,近4万名医务人员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这批“主力军”,集结了广东医疗队伍的最强力量。

 

  2月1日,中山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住进了一位特殊的患者。怀孕35周的彭女士不幸感染,入院第一天终止妊娠。

 

  随后的两个月,彭女士先后遭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病症,多次病危,一度室颤心跳骤停40秒。

 

  为挽救她的生命,中山市乃至全省最优质医疗团队集结起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多次关注,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给予救治建议。彭女士最终顺利出院,展现了广东重症救治的实力,也得益于“四集中”带来的强大救治合力。

 

  每一个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救治团队。广东采取“一人一团队”的医疗救治制度,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得到高水平专家的科学救治指导。

 

  这批“主力军”,探索出具有广东特色的治疗方案和工作方法。

 

  在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作为广东省定点收治医院,在全省实现了5个“率先”,包括率先成功治愈全省首例危重症患者和年龄最小患者、率先开展氯喹疗效观察研究等。

 

  在广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新设置感染控制观察员,由感控经验丰富的专职人员担任,24小时坐班指导进入负压病区工作人员正确穿戴防护用品,这一经验做法被广东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指挥部及武汉各大方舱医院采纳。

 

  岭南特色中医药也深度参与救治当中,尤其是“肺炎1号”为人们所熟知。据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介绍,广东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3.54%,有效率达89%。

 

  科研攻关 争分夺秒

 

  “广东制造”检测试剂远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挥抗疫“前哨站”作用;“广东创造”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使用;“广东药方”磷酸氯喹临床治疗经验,已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正在成为全球抗疫良药……

 

  抗击疫魔,科学技术是最有力的武器。

 

  重视用科技解决问题、重视病毒学研究和溯源、重视研究流行病规律,这是抗击“非典”留下的经验。不少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这样感慨:面对新病毒,多一个科技产品、多一种有效药品、多一份治疗方案,战“疫”就多一份底气。

 

  疫情爆发之初,广东省科技厅率先启动、率先布局、率先动员,邀请钟南山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及科技攻关任务总协调人,1月19日召开第一次专家会议,1月23日启动应急科研攻关项目,聚焦重症肺炎临床救治、院感综合防控、病毒溯源与流行病学、致病机理、疫苗研发、药物研制等主攻方向,组织全省优势科研团队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科研攻关。

 

  广东科技创新“军团”挺进抗疫战场,分秒必争、日夜攻关,让核心技术、硬核产品有力支撑全国战“疫”,取得不少具有全国示范作用的突破性成果。

 

  10多位院士率队吹响冲锋号,开辟抗疫“第二战场”——

  作为广东科技攻关任务总协调人的钟南山院士带着团队,发力突围检测诊断、临床救治等科技抗疫重点难点;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徐涛院士要求每位科研团队成员不发论文、不计利益,把攻关项目当作第一要务;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免费开放鹏城云脑AI算力,为药物研发、疾病溯源提供大数据服务……

 

  全省科技工作者接续攻关,将论文写在了战“疫”一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科研团队开展药物筛选,以“老药新用”思路遴选出磷酸氯喹,后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国家“三药三方”重点药物我省均作出重要贡献;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管轶团队协助汕头两家定点医院开展样本采集及检测,以结果指导疫情防控;广东工业大学通过校企合作研发出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批量生产设备以及医用口罩纳米纤维滤膜,细菌过滤效率大于95%……

 

  数以万计的高科技企业强力支撑,科研成果迅速应用到战“疫”中去——

  华大基因仅用5天时间建成“火眼”实验室,并“复制”到国内9座城市,累计完成52.4万例检测;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智能机器人替代医护人员高感染风险工作,在广东、湖北、江西定点医院使用;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抑菌型连续使用式日常防护口罩,初步证明可连续有效佩戴7天……

 

  科技战疫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科研与时间的赛跑。在这场大考中,广东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数说战“疫”

 

  组织开展4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

 

  10个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审批,是全国获批数量最多的省份,累计生产超过2.4亿人份。

 

  推动磷酸氯喹、连花清瘟、血必净、氢氧混合吸入气等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国家科研攻关“三药三方案”其中两个药物为我省率先开展临床验证。

 

  科研攻关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主攻方向,协调全省33家优势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应急科研攻关,目前已立项资助五批共289个项目,省市两级财政投入累计超过7亿元。

 

2020年10月21日 10:25
收藏
浏览量:0